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正加速集聚粵港澳大灣區。

日前,深圳聯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建的深圳灣實驗室正式落地深圳光明新區,進一步加速整合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生物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旨在加強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表示,實驗室自揭牌以來已組建了49支科研團隊,在相關領域發表論文近70篇,在針對新冠肺炎的核酸測序、藥物試驗、抗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在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海濤看來,作為廣東打造國家實驗室的「預備隊員」,深圳灣實驗室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全球知名生物科技創新中心與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的有力支撐。

這實際上僅是粵港澳大灣區補科研短板的一個縮影。《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下稱「協議」)簽署三年以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也在大灣區加快推進,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中科院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也實現開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專利背後的基礎研發短板

引進或推動建設實驗室、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長期以來被外界解讀為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補短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雲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條完整的科技創新鏈條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產業化、金融賦能等幾個階段,其中基礎研究是源頭,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業往往側重於應用型研究,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廣東基礎研究是短板,所以才如此重視積極布局大科學裝置和國家級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汪雲興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自協議簽署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已推動東莞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圳國家超算中心、國家基因庫、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江門中微子實驗站、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加速器驅動嬗變系統研究裝置落地,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正在串珠成鏈。

這些科研平臺的加速集聚,自然帶動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衡量一個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已超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位列世界四大灣區之首。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4-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逐年上升,由10.36萬件增加至33.08萬件,增長219.31%。

廣東省知識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顧奇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制造業是應用型發明專利的主要貢獻者,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專利總量上占優無可厚非。但粵港澳大灣區在基礎型發明專利上並不占優勢。

「如果把專利比喻成蓋房子,房子蓋得多高往往取決於基礎型發明專利這個地基,這意味著應用新發明專利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基礎型發明專利。」顧奇誌說,粵港澳大灣區在成果轉化能力上強,但基礎研究領域弱。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也曾撰文指出,在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要真正成為全球科創高地,必然要具備極強的原始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在基礎研究這一科技創新本源工作上發力,而非僅局限於應用技術開發。

推廣「四不像」創新模式

盡管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明專利總量上增長迅速,在引進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級科研平臺上也不遺余力,但仍有提升的空間。

以科技創新投入為例,粵港澳大灣區內珠三角地區2018年的R&D投入強度(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為3.19%,但由於港澳地區產業結構高度偏向現代服務業,導致港澳兩地R&D投入強度均不足1%。

在受訪對象看來,大灣區的創新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馬太效應」,即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多集中在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例如,深圳一市就集中了廣東超三分之一的高新技術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占比超80%。

在顧奇誌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馬太效應」越強,代表其集聚能力越強,這種集聚能力有利於推動相關產業鏈上下遊的資源整合能力,反過來也會更加利於創新。

在汪雲興看來,這也要分階段看。特殊時期的「馬太效應」確實可以起到集中資源、聚焦重點的作用,在爬坡過坎追趕階段,是可以理解與支持的。但長期看,粵港澳大灣區應該要協同、均衡發展,科技創新鏈條很長,各地應該進行適當分工發展。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加速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顧奇誌還建議,應該理順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關系。「企業往往只重視科研轉化與市場需求,不關心基礎研究,但科研院所往往重視基礎研究,不關心成果如何轉化。兩者是脫節的,產學研之間要形成一個比較流暢的對接渠道。」

汪雲興表示,在這一點上深圳的成功經驗值得推廣。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例,該機構首次提出了「四不像」創新模式,兼具大學、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四類主體的特征,將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企業培育、投資服務等功能融為一體。

該類新型研發機構既能分享在通信、新能源等技術領域取得的先進科研成果,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又能在企業融資方面,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市場信息,協助申請各項科技基金,幫助高科技企業申請銀行貸款擔保等。

汪雲興還建議,粵港澳大灣區還要在加強吸引專業服務業、創新服務業等關鍵人才上下功夫,粵港澳三地可以加強這類人才的自由流動。

據了解,截至目前廣東從港澳引進19個創新創業團隊、引進匯集來自港澳機構高層次人才183人。而廣東省正加快研究編制《(2020—2022年)廣東省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行動方案》,通過走廊建設,串珠成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