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著力幫扶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從政策層面對疫情下受到沖擊的外貿行業進行調控。受疫情影響,不僅僅是中國市場,各國間的貿易交流都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均發生了改變,貿易的區域化、本土化趨勢明顯。

面對新形勢,外貿企業應如何適應新變化、提高競爭力?

由「外」轉「內」 政策扶持外貿企業渡難關

今年的疫情,讓外貿企業實實在在「渡劫」,進出口貿易受到沖擊。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5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1.5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4.9%,降幅和前4個月持平。出口6.2萬億元,下降4.7%;進口5.34萬億元,下降5.2%;貿易順差8598.1億元,減少1.2%。

對此,《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的提出,從政策層面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

意見中提出三方面舉措,從貿易流程、銷售渠道、資金服務等方面「穩外資外貿」:一是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強調簡化出口轉內銷產品認證、辦稅程序,並加強知識產權保障。二是多渠道支持轉內銷,對接電商平臺,開展出口產品轉內銷專題活動等,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三是加強信貸保險和資金支持,為外貿企業做好資金支持。

針對實施意見的發布,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彭波表示,當前,國際上疫情日益嚴重,供應鏈嚴重受損,需求大受影響。在此背景下,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一是緩解出口企業商品賣不出去的問題,二是緩解國內市場可能面臨的供給不足問題,三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的建立,一舉多得。

區域化本土化或成趨勢 國內市場被聚焦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供應鏈的環節出現變化。隨著全球供應鏈的縮短,在生產和銷售等環節上,各國都更加依賴國內市場,外貿公司和代工企業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會越來越小。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確實給全世界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何亞瓊在某次論壇的專題活動上曾表示。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成政瑉認為,全球供應鏈的縮短,使得區域化、本土化成為全球化的新趨勢。對於中國的外貿企業來說,如何在新的體系裏完成自我增值、找到自己的位置將是需要摸索的、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

面對這樣的形勢,外貿企業該如何應對?

對此,相關專家表示,積極利用好國內市場,準確把握國內市場需求,成為當下外貿企業的重要功課。目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據統計,過去十年,全球四分之一消費增長來自中國市場,而且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對消費仍有需求。「過去因為國內市場不夠強大,收入低,所以只能利用勞動力去開拓國外市場。現在,國內市場很大,消費能力正在崛起,因此可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同時,企業需積極關註對接上下遊,發現新市場。有地區通過開展對接會,實現企業上下遊直接的交流與合作。

但是,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仍然面臨不少困境。對於外貿企業經營者來說,轉型做內銷是一個選擇,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內銷周期短,資金輪轉快,市場接受度需要從零開始培養。最大的問題就是渠道問題,因為各個頭部資源都已被壟斷。」某生產鞋類產品的外貿企業經營者表示。

有業內人士表示,外貿公司轉內銷很困難,內銷競爭十分激烈,不像做外貿時只要按時按量按單子完成就可以。

因此,對於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切實了解國內市場,乘政策「東風」的同時,積極拓展新渠道成為關鍵。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