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年中期)。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3.0%左右,後三個季度增速為2.5%、6.5%、7.5%,呈現持續且較為強勁的逐季復蘇特征。

報告指出,需求不足取代供應鏈中斷,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最大障礙,消費低迷成為宏觀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必須全面擴充內部需求,加快實現市場循環的常態化,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蘇的順利轉換。

疫情過後,全球經濟格局將再次發生重大轉變。中國最早受到疫情沖擊、最快控制住疫情、最先實現復工復產,中國經濟的復蘇和基礎再造對於全球經濟具有標誌性引領性意義。

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判斷超級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勢與回升潛力;二是基於以上判斷為疫後經濟修復和中長期發展提供適用的政策建議。

報告指出,從經濟停擺到最終實現宏觀經濟循環常態化運行,中國經濟復蘇需要經歷生產復蘇、需求復蘇、供需平衡三個階段,而當前的經濟復蘇正處於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換的關鍵期,即以推動復工復產為先導、以供給面修復為標誌的行政型經濟復蘇已經完成,但是以需求擴張為先導、以經濟循環修復為標誌的市場型深度復蘇剛剛開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曉光表示,盡管面臨多重風險因素和趨勢性下滑力量疊加的挑戰,但中國經濟復蘇的路徑已經逐漸明朗。一季度有效控制住疫情並成功守住底線、二季度復工復產下供給面基本修復、下半年規模性政策全面發力下需求持續回升,新一輪改革紅利逐步顯現,全年將呈現較為強勁的逐季復蘇態勢,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來久違的經濟高速增長期,能否沖破慣性、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取決於本輪規模性政策和系列改革舉措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再造和格局重塑。

但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國經濟復蘇路徑上仍面臨一些風險挑戰,比如疫情發展存在變數、外部形勢嚴峻復雜,需求修復慢於供給、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內部結構分化嚴重、短板效應可能顯化,市場主體心理變化、行為模式趨於保守,政策傳導存在阻礙、相關機制有待理順,趨勢力量逐步顯化、潛在增速可能下滑。

當前核心CPI的回落、PPI跌幅的擴大、工業環比增速的放緩、民間和制造業投資復蘇的遲滯、消費水平的持續緊縮、綜合領先指標的趨緩,充分說明行政性復工復產已經面臨瓶頸,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開始制約經濟復蘇進程。

報告指出,需求不足取代供應鏈中斷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最大障礙,消費低迷成為宏觀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近期外需的超預期表現以及供給面修復帶來的第一階段復蘇效應,為中國集中精力穩定內需、改善預期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期,必須在外部貿易摩擦與政治沖突高峰期到來之前,全面擴充內部需求,加快實現市場循環的常態化,實現向市場型深度復蘇的順利轉換。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指出,當前的核心要點是,我們要通過快速提升有效需求來彌補目前越來越擴大的供需缺口,從而使市場循環常態化,從行政性的復工復產轉向市場自我循環式的復工復產。同時,對於外部需求、對於資金暢通的沖擊,三季度甚至四季度依然是我們高度關註的點。

劉曉光表示,2020年是中國的全面小康年,同時也是中國「十三五」規劃與「十四五」規劃的交接年,政策紅利需要與改革紅利相配合,提高站位,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再造和動能轉換。政策目標不應局限於短期總量效果,還應關註中長期結構效應,解決深層次體制性結構性問題,打破經濟慣性下滑力量,重塑增長基礎和發展格局,則疫後中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來源:第一財經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