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六年來,相關項目投資越來越註重可持續發展,「綠色投資」方興未艾,正在成為一種全球投資的趨勢。

『2019年4月25日,《「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列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標誌著綠色投資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逐漸得到共識。』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簡稱「綠委會」)秘書長王文向記者指出,從最初的少數人關註,綠色投資已變成一個聚合吸引廣泛參與的主題。巨大的綠色投融資需求不斷得到激發,為新一代綠色產品和綠色技術提供了廣闊市場。

「一帶一路」綠色能源項目總值破千億美元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投資正呈現越來越明顯的「綠色化」趨勢。

「目前的投資趨勢確實是高排放、環境汙染重的項目越來越少,而新投資的項目越來越註重環保。」國內一大型律所合夥人對記者表示,幾年前還見得到火電項目,「現在幾乎已經消失了」。

這家律所的業務發展就是「一帶一路」投資越來越「綠」的縮影。據上述律所合夥人介紹,最早在非洲的項目幾乎都是石油換貸款,接著是到南美開礦的項目,現在漸漸地都變成清潔能源項目了,比如東南亞的水電項目,還有光伏項目。相對而言,項目變得更環保了。

根據金融數據機構路孚特(Refinitiv)提供的數據,2013年至今,「一帶一路」項目總價值達到1.71萬億美元,項目數量為1353個,其中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總價值達到1049.5億美元,項目數量達到102個。

此外,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與四川循環經濟研究中心2019年7月聯合發布的《「一帶一路」後中國企業風電、光伏海外股權投資趨勢分析》簡報顯示,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能源企業走出去的路徑和投資結構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簡報顯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風電和光伏項目投資達到近12.6吉瓦(GW,一吉瓦是十億瓦)。南亞和東南亞成為海外風電光伏投資的主要增長點。巴基斯坦則是目前中國企業以股權投資參與風電、光伏項目規模最大的國家。

簡報指出,前述12.6吉瓦的光伏和風電可替代約3647兆瓦的煤電裝機,每年可減少因燃煤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約1500萬噸,如果按照25年的生命周期計算,預計可減少3.8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王文表示,從世界範圍來看,經濟「綠色化」已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發展綠色金融、綠色投資成為一種潮流與趨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其中,「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逐漸對綠色投資的生態價值達成共識,並開始探索如何協調資本逐利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的“雙贏目標”。

當然,「一帶一路」綠色投資並非單指投資新能源項目,某國際第三方機構可持續發展咨詢業務總監表示,「首先要對項目的環境、氣候風險和影響作出一個評估,保證項目使用的技術都是相對先進的。因為其中很多項目是做基礎設施建設的,是能源密集型項目,投資規模較大,且項目完工後一般要使用幾十年。綠色投資就是為了保證項目對環境、氣候,或者說碳排放的影響是可控的。」

綠色發展資金需求高達12萬億美元

目前,「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投資仍處於初期階段,資金缺口十分龐大。

去年9月份,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清華CFD)聯合Vivid Economics與氣候工作基金會(Climateworks Foundation)發布了全球首份關於「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投資和碳排放路徑的量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2016-2030年間「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中,至少需要12萬億美元的綠色投資,才能確保與《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相一致。

從全球來看情況更是如此,根據材料顯示,聯合國和國際金融公司測算,全球「綠色投資」的缺口達到28萬億美元,其中57%位於亞太地區。分行業來看,綠色建築、交通運輸和可再生能源是機會最大的三個領域。

一方面,「一帶一路」國家綠色投資發展潛力巨大,龐大的投融資需求為綠色金融帶來機遇;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涉及眾多市場,各方對綠色的界定和標準存在諸多不同,如何達成“綠色共識”成為一大現實挑戰。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涉及眾多國家和市場,一個現實就是,目前國內外對於綠色項目的界定等標準並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標準間如何對接和協同。』上述國際第三方機構可持續發展咨詢業務總監說,「還有一大問題就是數據信息,比如要去評估一個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那麽首先信息收集就並不容易。另外,還要考慮業務或者投資者是否願意披露相關信息。」

隨著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近年來的持續推動,尤其是中英兩國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簡稱「《原則》」)的誕生,正在為解決上述「綠色共識」的挑戰提供群策群力的平臺與智慧。

2018年11月,中國綠委會與倫敦金融城牽頭多家機構發布《「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提出將可持續性納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充分披露環境信息、加強與利益相關方溝通、充分運用綠色金融工具、采用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多方合作進行能力建設七大原則,匯豐銀行參與簽署了該原則。

隨著這一「原則」的誕生,「一帶一路」綠色投資概念,變得更為具體清晰,也獲得國際社會越來越高的關註。據了解,截至目前,簽署《原則》的機構已至33家,影響力及市場參與度不斷擴大。其中包括14家中國機構和19家來自德國、英國和中東北非地區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海外金融機構。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可借此采取有力行動,支持60%的世界人口和占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DP)四分之一的地區的綠色低碳和氣候適應性發展。「中英兩國共同發起的《「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是這方面的一個範例,但我們仍需采取更多行動。」

簽署《原則》的意義在於,各方形成一個共識把各自好的綠色投資做法進行匯總梳理,建立起一個長效的溝通合作機制,並在內部分工建立不同的工作小組,有階段性的研討、匯報,還會舉行年會,這麽做是為了在未來制定一套更具普適性的原則,不同國家都可以接受、遵循的原則。但這肯定是一個長期工作。

綠色債券成為綠色金融「最閃亮的新星」

隨著近幾年來的發展,我國在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方面已取得很大進展。日前,馬駿在2019中國數字金融峰會上就曾表示,我國已初步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雛形,形成了包括綠色金融標準、披露、激勵機制、產品體系在內的四大支柱。

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七部委出臺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一頂層架構設計的指引下,我國綠色金融制度與市場正快速發展。其中,綠色債券作為重要的綠色金融產品,已成為我國綠色金融市場最閃亮的新星,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來源。

根據路孚特(Refinitiv)向21世紀經濟報道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金融機構發行的「一帶一路」綠色債券的總規模達到了60.16億美元。這些債券募集的資金用於可再生能源、低碳低排放運輸項目、節能項目和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和廢水處理項目等「一帶一路」綠色項目。

放眼全球,綠色債券發行勢頭同樣強勁。根據穆迪公司的報告,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綠債發行額達 639億美元,推動前三季度全球綠債發行總額達到1895億美元。 Dealogic data 統計顯示,2019年前9個月,全球綠債發行額同比增長67%,遠超同期全球債券發行總額2.5%的增速。2019年前三季度,綠債在全球債券發行總額中占3.7%,過去4個季度綠債平均占季度債券發行總額的4%左右。穆迪指出,綠債普及程度的提升反映這一市場逐漸成熟且越來越重要。

建立機制確保資金投向真正的綠色項目

隨著「綠色投資」概念的風行,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綠色金融是下一個風口」的觀點。王文提醒,綠色金融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和主體,需要從全局出發,著眼於長遠,遵循其發展的客觀規律,註意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穩妥有序地推進和引導,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王文建議,未來,應推動建立綠色金融風險防範機制,推動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綠色金融監管機制,統一和完善綠色金融監管規則與標準,防範「洗綠」和「漂綠」的行為,確保綠色融資資金投向真正的綠色項目,加快綠色金融助力低碳綠色發展的進程。

「一帶一路」市場上,綠色項目金融支持力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前述律所合夥人認為,目前金融引領作用仍顯不足,「一帶一路」建設項目往往合同金額較大、實施周期較長,這離不開長期金融支持。但由於境外項目的復雜性,目前金融先導、引領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

其次,金融資源分布不均衡。該律所合夥人表示,「一帶一路」綠色融資支持存在明顯的區域不平衡性,國內銀行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出口信貸支持主要集中在北上廣等幾個經濟發達的省市,而在很多其他省份,對於當地企業“走出去”缺乏認識和業務經驗,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一些具備良好施工資質和豐富境外項目經驗的地方國企和民企的發展。

因此該合夥人建議,可能需要在政策上制定激勵機制,讓更多的資本投向綠色項目,合理地核算投資的成本和預計的效益,只有合理的核算環境效益,讓它變為收益的一部分,體現在綠色投資裏面才會讓綠色投資變為綠色資產,在市場可以流通,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