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位于珠海市西域碼頭的「珠港澳貨棧」申報出口,途經港珠澳大橋,最後抵運香港配發全球——今年7月,珠海首單區域性國際貿易分撥業務的貨物标的順利報關出口,出口速度将提升70%。

  這标志着珠海區域性國際貿易分撥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據預計,該業務今年可爲珠海帶來超10億美元外貿增量。

  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極,珠澳兩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迎來更廣闊的舞台。以開放促發展,承擔更大使命和職責的珠海,正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其中,珠海重點提出,将探索在橫琴及周邊地區建設面向港澳全面深度開放的合作區域,全力推進珠澳深化合作。

  融入全球 開放發展激活城市強勁活力

  40年前,香洲毛紡廠成爲全國首批「三來一補」企業之一,開啓了以補償貿易形式引進外資興建企業的熱潮。

  此後,毗鄰港澳的珠海一次次向全國對外開放的「無人區」挺進,作爲「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對外政策的窗口」,在沒有前人走過的路上先行先試。

  無數外商資本、技術、商業模式湧入這座昔日的邊陲海島城市,蓬勃生長。

  2018年,珠海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973家,同比增長153.9%;實際吸收外資156.3億元,同比增長26.9%,規模居全省第三位。同時,珠海積極「走出去」,與2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外貿綜合競争力多年位居全國前十。

  2018年,珠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246.28億元,同比增長8.5%,高于全省3.4個百分點。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8.3%,占比與去年同期持平。

  珠海駐歐洲、北美、東南亞、以色列等地的5個駐境外經貿代表建設推進順利,全年共對接有效項目94個,意向投資總額600億元。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随着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速,珠海對外開放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也與日俱增。

  大灣區乃至全球的創新、人才、資本、技術、文化等資源要素都在珠海集聚、聯通、配置和融合,不斷激發城市發展活力——2018年,全市新簽約重點招商項目136個,同比增長7.1%;投資總額1519.5億元,同比增長40.2%。

  其中新引進好迪、偉創力4.0、駿亞電子等77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成功引進優必選科技、ETCP集團、麒麟合盛等一批成長性好、潛力大的高成長潛力項目。

  這一年,珠海還被國務院批準爲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今年上半年,珠海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實現總票數約61萬票,總貨值約2.2億元,同比增長近26倍。

  以珠港澳海陸空聯運爲手段,珠海正積極建設「承接港澳、輻射粵西、服務灣區、聯通全國」的區域性國際貿易分撥中心,将吸引大量進出口貨物通過珠海聯通港澳,預計今年可爲珠海帶來超10億美元外貿增量。

  開放,也讓世界更了解、親近珠海。

  2018年,接待來訪考察客商113批次,開展境内招商拜訪活動54場,境外拜訪企業1000多家。組織境内外招商推介會106場,參會人次10000餘人,簽約金額700億元。

  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共吸引2406家境内外企業參會,簽約21億元;第十二屆中拉企業家高峰會共有44個國家和地區的700餘家企業近2000名嘉賓參展參會,簽約165億元,與會國别數、簽約金額均創曆屆新高。

  珠澳融合 多領域多層次合作升溫

  走進橫琴新區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科研總部大樓、GMP中試生産大樓、研發檢測大樓等幾座現代化建築已落成投用。

  自2011年4月正式落地以來,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建設加速推進。截至目前,産業園累計注冊企業147家,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北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天祥集團檢測機構等已成功入駐,園内2家企業2款産品已在莫桑比克注冊。

  過去,一水之隔的澳門與橫琴,一邊金碧輝煌,一邊荒草魚塘。如今,驅車行駛在十字門中央商務區沿江的銀灣路上,對岸的琴澳兩地高樓林立、交相輝映,看上去俨然同一座城市。

  今年是澳門特别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間,珠澳兩地合作更加緊密、成果更加豐碩。

  開放平台更完善——1996年,珠海保稅區正式設立,成爲當時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稅區,在探索開放型經濟之路上邁出新的一步。2003年,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又在珠海誕生。2009年,橫琴新區被批準成爲第三個國家級新區;2015年,橫琴自貿試驗片區挂牌,由此掀起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的新熱潮。

  人員來往更便捷,貨物通關更流暢——目前珠海共有3個對澳通關口岸,其中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和橫琴口岸均已實現24小時通關;去年全市貨物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爲1.71小時,壓縮了73.65%,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爲14.86小時,壓縮了36.44%,珠海地區通關時間已位居全國領先水平。

  産業合作動作頻頻,取得了豐碩成果——2018年,珠海實際吸收港澳外資19.4億美元,占全市吸收外資的81%。

  截至今年6月底,珠海共有澳門投資項目超過2000個,涉及商務服務、休閑旅遊、文化創意、科教研發等十餘個産業領域。其中,在橫琴注冊的澳資企業1636家,覆蓋國民經濟行業逾17大門類。

  創新探索逐步實踐——在5月召開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珠海市政府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珠澳優質教育和創新科技中心。此前3月,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也與澳門大學簽署協議,合作共建橫琴·澳門大學産學研示範基地。

  先進智能計算中心、珠澳實驗動物産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随着合作的逐步推進,一批科技前沿的新項目也在珠海逐步落地,珠澳區域創新環境持續優化。

  開放新路全力推進珠澳深化合作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珠海」被提及20次,「橫琴」被提及22次,「澳門」被提及90次,充分彰顯澳珠一極在這一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珠海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

  如何進一步攜手港澳,融入大灣區建設,打開全面開放新格局,成爲這一代珠海人的肩頭重任。「在大灣區内,珠海将扮演平衡式發展樞紐的角色。」在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看來,珠海應充分發揮橫琴自貿片區優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吸引更多香港高端服務業資源,探索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

  系列部署正逐步展開。接下來,珠海将探索在橫琴及周邊地區建設面向港澳全面深度開放的合作區域,全力推進珠澳深化合作。

  一方面,珠海将探索政策創新,學習借鑒國際和港澳通行做法,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逐步在出入境、内外貿、投融資、财政稅務、金融創新等領域構建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同時優化拓展「分線管理」政策,在橫琴實現「一線基本放開、二線高效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進一步促進人員、貨物的便捷流動。研究擴大澳門單牌機動車的内地行駛範圍,全面放開澳門單牌車便利進出橫琴。

  另一方面,珠海将不斷豐富珠澳合作内涵: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港珠澳大橋的運營管理機制,加快推進橫琴口岸、青茂口岸、澳門第四供水管道等建設;發揮澳門「精準聯系人」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載體,推動葡語國家産品經澳門更加便捷進入内地市場;落實CEPA系列協議,探索取消或放寬澳門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共同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聚焦創新合作,珠海将支持澳門企業在珠海設立研發機構和創新孵化基地,加強澳珠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發揮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載體作用,開發建設「一站式」「一網式」服務平台,助力澳門青年更便利在珠創新創業。

  保障民生服務,珠海将推動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有效銜接,加快「琴澳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建設,爲澳門居民在珠海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

  此外,珠海還将拓展珠澳合作空間。以橫琴及周邊地區爲主平台,打造趨同港澳的發展環境,重點支持港澳高端服務業特别是澳門醫療健康、特色金融、高新科技、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推動橫琴自貿試驗片區政策延伸覆蓋保稅、十字門、洪灣片區等一體化發展區域,以及向金灣區(高欄港區)、鶴洲片區拓展,逐步形成集約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珠港澳合作新空間。

  同時,共同發展新興産業。以粵澳合作産業園、粵澳中醫藥科技産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等平台爲重點,推動兩地共同在特色金融、高新科技、生物醫藥、現代服務等新興産業領域加快發展步伐。

  開放發展大事記

  1980年

  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在珠海拉開了中外合作經營的序幕,在全國開創了多個率先。

  1996年

  珠海保稅區正式設立,成爲當時珠江口西岸唯一的保稅區。

  2003年

  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在珠海誕生。

  2009年

  橫琴新區被批準成爲第三個國家級新區。

  2015年

  橫琴自貿試驗片區挂牌,由此掀起珠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對外開放的新熱潮。

  2018年

  珠海正式獲批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發展。

  親曆者說

  原珠海市科委主任卓家倫:

  「科技重獎」引人才東南飛

  一輛價值29萬元的奧迪車子,一套三房一廳的房子,還有高達上百萬元——這是1992年3月,珠海對三名科技特等獎人員的獎勵。珠海在全國首開「科技重獎」先河,猶如一聲驚雷,轟動海内外。

  以開放的心态,面向全球不拘一格引人才。珠海緊緊抓住改革開放機遇,書寫了我國人才激勵機制改革新篇章,同時也推動了科技創新不斷發展。在原珠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卓家倫看來,這是珠海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招。

  頂住壓力醞釀「科技重獎」

  上世紀80年代,人才流動率先在廣東出現。諸多「星期六工程師」冒險下鄉,幫助珠三角「洗腳上田」的農民解決技術難題,助力鄉鎮企業發展壯大。與此同時,廣東大膽沖破傳統體制對人才的束縛,率先打破「統包統配」,推出開風氣之先的引才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南下。

  在此背景下,珠海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珠海1988年就提出要從勞動密集型産業向技術密集型産業轉變,但特區要迅速改變經濟基礎薄弱和人才缺乏的現狀,單純靠優惠政策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科技進步激勵機制,走一條與衆不同的發展道路。」卓家倫說。

  基于這種認識,「科技重獎」由此誕生,原珠海市科委負責着手制定相關政策和獎勵辦法。除了要求技術水平高之外,此次評選另一重要突破就是首次把科技成果轉化後的經濟效益作爲一個考核标準,要求稅後利潤須達500萬元以上。同時項目的整體經濟效益指标也比較高,像人均産值、人均利稅、資金利潤率、投入産出比等經濟指标均處于同行業的先進水平。

  但這種破天荒的做法迎來許多質疑聲。頂住來自各方壓力,經過一年時間醞釀和準備,1992年3月9日,珠海首屆「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勵大會」終于落地。

  首屆大會共有3個項目獲得特等獎,分别是帶領團隊研制出「麗珠得樂」沖劑的珠海麗珠醫藥研究所所長和副總工程師徐慶中,凝血酶研制者、珠海特區生化制藥廠廠長遲斌元,以及開發出程控交換機的珠海特區通訊技術開發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沈定興。

  「人才窪地」效應初顯

  一石激起千層浪。卓家倫回憶,當年就引進了科技型企業28家,總投資6億元。收到1000多封海内外信函,其中500多封來自海外留學生。珠海出洋招兵買馬,振臂一呼攬回130多名海外學子。

  随後,全國各地紛紛前來珠海學習取經,很多地方政府都結合本地的實際出台了相關的重獎措施。珠海因此成爲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樣本,并吸引了海内外一大批科技人員、科技成果和資金到珠海落戶。

  據統計,在實施科技重獎的前三年中,共有2.3萬名科技人員、800多名海外留學人員要求到珠海,5000多人次攜400多項科技成果來珠海洽談合作,吸引投資8億多元人民币。

  麗珠醫藥、遠光軟件、金山軟件等一大批知名企業都是「科技重獎」的受益者。依托科技重獎,珠海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和項目,它們日益成爲推動珠海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的重要資源。

  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如今的珠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創新性的做法,廣聚天下英才,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新引擎。去年4月,「珠海英才計劃」出爐,5年拟投資67億元,打造珠三角最優的人才新政,又再一次引爆海内外。

  政策的效應在不斷顯現。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珠海市人才資源總量超過50萬人,柔性引進院士25名,現有院士工作站7個;培養引進國家、省級重點人才計劃專家數量超過200名,位居省内地級市前列;評選産生市高層次人才416名,青年優秀人才1044名;累計吸引海外留學回國人員超過8000人,留學人員創辦企業超過450家;在珠海工作的博士超過4000名、碩士超過19000名、累計招收培養博士後154名。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