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垃圾桶成爲中國媒體追逐采訪的新寵,這是今年在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上發生的有趣一幕。由于中國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中國記者們在報道峰會新聞之餘,最感興趣的是日本細緻到近乎嚴苛的垃圾分類制度。

  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上,幹淨,是遊客對這個國家最直觀的第一感受。事實上,在日本,節能環保不僅是生活态度,更是經濟增長方式。

  在前不久廣東省發布的《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産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爲核心的産業集聚帶。

  在較早開始培養國民環保意識的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将環保發展成爲一個萬億級規模的産業?這個曾經「漂浮在石油上」的國家,是如何通過環保産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并成爲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南方日報記者通過在日本的實地調研尋找答案。

      從「漂浮在石油上」到高能源利用率國家

  對于在日本已經留學5年的唐嘉一來說,每一次搬家都要聽一次垃圾分類宣講。「房東會送來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輔導手冊」,确認我聽懂且能執行到位後,才會留下一句「那就拜托你啦」并把鑰匙交出來。」談話中,唐嘉一熟練地把礦泉水瓶的瓶蓋、瓶身和包裝紙一分爲三,分别扔進不同的垃圾桶裏。

  位于日本四國島德島縣的上勝町更因垃圾分類,成爲網紅「最環保小鎮」。在這裏,記者看到,空牛奶盒被折平挂在架子上晾幹,玻璃瓶歸類爲有色和透明,廚餘垃圾被轉換爲田間肥料。當地居民介紹,在上勝町垃圾分類細緻到45種,目前小鎮裏的所有人正在爲2020年實現「零垃圾」而奮鬥。正是得益于零污染,連小鎮上的樹葉都被用作高級料理的點綴,成爲一門特色産業。

居住在東京、89歲的山岸佐木回憶,50年前的日本并不是這樣子的,「日本是從此起彼伏的污染公害中被‘搶救’出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不斷惡化,東京灣被稱爲「世界上最髒的海灣」,魚類和貝類大量死亡。垃圾圍城,東京因鄰避效應爆發了「垃圾戰争」,水俣病等四大公害病先後在各地出現,引發了民衆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重視。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在接受采訪時将當時的日本比喻爲「漂浮在石油上的國家」。丸川知雄說,1980年日本進口的石油,若裝進标準石油桶,橫排起來可以繞地球28圈。當時的日本嚴重依賴石油,走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方式。

  轉折發生在1973年。這一年,日本的石油基準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漲至11.65美元,兩年後更是上漲至30美元。「能源大幅漲價讓日本陷入「狂亂物價」當中。」

  參與過多項産業政策制定的日本創新學會關西分會會長大槻真一表示,石油危機結束了日本持續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也給日本人上了真實的一課,徹底喚醒了日本人的資源匮乏危機感和環保意識,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再利用在這個時候深深植入日本人的意識中。

丸川知雄說,爲了減少對海外和石油的依賴程度、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日本決定實行石油替代戰略,先後制定了「陽光計劃」「月光計劃」和「新陽光計劃」。石油替代戰略促使日本企業開始從「重厚長大」的重化工業發展之路向「輕薄短小」的知識密集型産業轉型。

  日立公司負責人介紹,因爲石油危機、公害、消費者運動等資源和社會問題,1971年就任日立社長的吉山博吉提出「輕量經營」,将能源和電子領域作爲重點,加大研究開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努力得到了回報,日立在計算機及半導體存儲器領域獲得了極高的全球市場份額,轉型爲重電、能源及電子三大領域平衡發展的綜合電機廠家。

  石油替代戰略的成果也逐漸顯現。數據顯示,日本能源結構中,石油的比例從1973年的75%降至2011年的40%。瑞穗銀行提供給南方日報記者的數據顯示,1973年以後的10年中,日本實際GNP(國民生産總值)增長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隻增長了17%,單位GNP石油消化量下降了一半。

  算好環保綜合賬爲日本制造貼上節能标簽

  走在日本街頭,記者發現,政府機構、郵局和商場等公共場所随處可見用于回收智能手機、計算機、相機的電子産品回收箱。這些被回收的電子垃圾,有可能被制作成5000枚獎牌,出現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頒獎禮上。今年3月31日,日本東京奧組委向外界宣布,已經回收足夠的電子垃圾制作東京奧運會的獎章,這是奧運史上首次嘗試用電子産品提煉出的金屬制獎牌,日本将從電子垃圾中提煉出30.3公斤金、4100公斤銀和2700公斤銅。

  電子垃圾被日本人視爲「都市礦山」——每一塊電子垃圾都會有被重新利用的價值。數據顯示,日本的稀有金屬供應絕大部分依賴海外進口,自2007年起,回收利用相關産品被列爲保證稀有金屬穩定供應的四大支柱之一。

  這一切起源于一項名爲「月光計劃」的節能戰略。「即使像月亮這樣微弱的光亮,也必須有效地加以利用。」大槻真一向記者解釋「月光計劃」命名的由來。

  在「月光」的映照之下,日本社會打上了深深的節能環保烙印。在日本,無論是家庭、酒店、商城,随處可見洗手盆與馬桶連爲一體,洗手後的水被儲存在水箱内以便再次利用。

  「月光計劃」對日本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推動了節能工業标準的修訂。阪南大學教授洪詩鴻指出,在立法、稅收、收費、處罰、産業政策傾斜等措施引導下,日本企業紛紛将節能視爲最核心的競争力。以本田、豐田爲代表的日系汽車争相研發尺寸更小、重量更輕、更加省油的經濟型轎車,至今節能能仍是日系汽車的一大特點。同樣因爲節能風行世界的還有日本電器,由于賺取了大量外彙,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曾被稱爲「日本經濟的三種神器」。「高效率、低能耗」成爲日本産品在全球制造業中的一大标簽。

這場能源短缺危機就這樣成爲了日本發展節能産業的契機。化學巨頭東麗集團社長日覺昭廣告訴記者,東麗每年将銷售收入的3%用作研發費用,其中的30%投入到解決包括全球氣候變暖在内的長遠期課題。

  節能環保還是日本企業利潤的驅動來源。日立集團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工廠等進行節能化改造的能源管理系統,帶動了公司的業績增長。洪詩鴻說,如今日本的熱能回收技術和生産線節能技術、降低汽車能耗和汽車新能源技術、家用電器節能技術、建築節能技術均居于全球領先位置,也正是這些技術使得日本在智能電網、混合動力汽車、電動汽車、低耗能機器設備、節能家庭設施等産品上具備尖端競争力。

  在此基礎上,日本節能目的也發生了變化。大槻真一表示,日本節能事業的目的已從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解決環境污染,提升到國家競争力和帶領日本走出經濟衰退的主要動力。

  正向激勵反向約束讓環保全面「嵌入」社會

  充氣3分鍾,能跑650公裏——在日本的豐田4S店,記者親身體驗了全球首款量産的氫燃料電池車「MIRAI」,掀開發動機蓋,驅動這款靠燃燒氫氣、排放水的汽車跑起來的是個銀白色方方正正的燃料電池堆。據介紹,MIRAI目前已投放市場3000餘輛,爲配套推廣,日本政府在其全國建設了101座加氫站,近期會增加到160座。

  日本的氫能源布局,脫胎自1974年的「日光計劃」。丸川知雄告訴記者,爲了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開發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日本1974年制訂了「日光計劃」,太陽能、原子能、地熱、氫技術和風力發電等新能源開發均是「日光計劃」中的研發對象。

  「「日光計劃」深刻地改變了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至今仍影響着日本的能源技術發展方向和儲備。」丸川知雄說,在被譽爲「日本未來十年複興藍圖」的新成長戰略中,預期在2020年相關産業産值超過50兆日元,新增就業崗位140萬個。

  調研中,日本企業和專家普遍認爲,「日光計劃」規劃之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将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市場應用聯系起來,并通過先進的新能源技術讓日本産業在全球産業鏈中占領制高點。以氫能源汽車爲例,日本以1559件專利申請量在氫燃料電池車領域居于全球首位。豐田等日系車企也牢牢占據了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的領先地位。

  回顧日本的環保産業發展史,大槻真一認爲,這離不開日本政府的積極引導和鼓勵,也與企業不斷提升環保技術水平等有關。大槻真一介紹道,爲了貫徹「月光計劃」,政府部門帶頭進行節能表率,在計劃執行初期削減了20%的官廳用車。同時政府對于大量使用石油的11個行業龍頭企業及使用最大電力3000千瓦以上的耗能大戶,進行點對點指導。

  記者在日本采訪時還發現,給予節能環保行爲激勵、對污染浪費進行嚴厲處罰的意識已經滲透到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對于個人來說,日本居民翻新或新建住宅達到有關節能标準,便可向政府申請積分換購多種商品或購物券。而企業如果造成污染所受到的懲罰會遠遠超出其采取防污措施的投入成本。「會被取消營業許可、賠償損失,還有可能出現交易被取消、消費者不購買其産品的風險。」談起環境污染,大阪一家中小企業負責人大搖其頭。

在瑞穗銀行,記者了解到,該行從2011年3月開始使用瑞穗環保等級來評價客戶的環保經營狀況,并根據評價結果設定融資、發行的條件,提供低于規定利率的環保型融資産品。在支持民衆層面,爲了推進環保,瑞穗銀行還調低了建造、購買和裝修環保型住宅及購買環保車的貸款利率。

  「中國、尤其是廣東目前發展所處的階段,跟曾經的日本處境很相似。」經常往返于日本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認爲,日本環保産業全球領先,而中國環保産業發展空間巨大,雙方可以加大合作,共同發展綠色經濟。「這是一個重要風口,抓住這個機會,會打開一個廣闊天地。」蔡冠深說。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