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總商會醫療健康委員會主任 李國棟醫生

刊登於文匯報,2018年9月18日

談到「一帶一路」倡議,不少人自然會聯想到它的經濟意義,其實它對推進國際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也起着重要作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6年的一次演講中,便強調要着力深化醫療衞生合作,打造「健康絲綢之路」。

過去數十年,中國對全球醫療衞生的投入有目共睹,自從在1963年派出首支援外醫療隊,至今已派遣至少2.3萬支醫療隊為66個國家提供援助。2014年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中國更展開了歷來最大規模的海外應急支援。在醫療基建方面,中國從1970年開始,已幫助非洲興建逾100所醫院及醫療設施,2000至2012年間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中,與健康與人口相關的部分亦有一半以上屬於基建項目。

如果說,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人手、基建、藥物,是中國參與全球醫療衞生的重要元素,那麼「一帶一路」倡議就提醒我們,「知識轉移」對促進國際合作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去年,30多個國家、世界衞生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組織的代表在北京發表公報,提到要加強人才培訓;促進政策、知識技術、研發和人員交流;鼓勵醫學科研機構間合作。這正好提示我們,若要做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全方位積極推進人口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不僅需要單向的授之以魚,也需多方合作,分享知識,促進彼此的醫療服務,共解長遠之需。

再以援外醫療為例,有意見指,中國的援外醫療隊雖然能惠及所到地區,卻僅限於他們派駐當地的時間。這正正反映知識轉移對解決各國長遠所需的重要性。要促進知識轉移,靠的不只是掌握知識的人才,還包括有利知識轉移的體制。這樣的體制需要由職業群體參與,按照職業規律進行。

因此,體制改革需要透過成立有職業群體參與建設的「學院」和「法定行業組織」入手,以確保服務的安全及質量,並提高外界對體制的信心。在「學院」方面,可由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牽頭,成立由國家認可的「醫學專科學院」,負責統一全國監察、評核醫學專科訓練及頒授專業資格的制度,有系統地優化培訓體系和架構;在「法定行業組織」方面,則可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監管下,設立由醫師及業外人士組成的「全國醫務委員會」,處理醫師註冊、籌辦執業資格考試、制訂專業守則,並按機制辦理市民申訴及進行紀律規管。

完善的體制建設,有利於提升國內醫療水平,更有助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由互相轉移人手、物資、基建,擴充至知識轉移的領域,邁向健康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