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一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直接參與内地的龐大市場,同時與世界接軌,成爲連接内地與世界的橋梁。“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點戰略,更爲香港帶來無限機遇。

  《報告》包括前言、七大範疇的施政措施及結語共九個部分,其中提及大灣區的有關内容共48次,大灣區成爲熱詞。

  對接國家戰略 增強發展動能

  《報告》強調,“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爲香港注入源源不絕的發展動能。特别是大灣區建設促進了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同時表示政府會善用已提升的粵港、港深合作機制,以專班爲平台,深化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對接,也會加快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和深港河套等重大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的開發建設。

  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将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三位司長任副組長,從策略和宏觀角度推進及督導跨局工作,加強與内地機構溝通,并定期舉行國家政策解讀活動。督導組的工作有四大領域:

  ◆ 就香港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建設制訂策略方案,積極推進發展協作

  ◆ 制訂進一步打通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工作計劃和優次

  ◆ 強化與内地省市的區域性合作機制,督導合作項目的落實進度和成效

  ◆ 積極推展香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專業服務及人文合作的高質量發展,并制訂措施

  多措并舉推進“八大中心”建設

  在國際金融中心方面,《報告》提出包括提升融資平台國際化、強化最大離岸人民币業務中心優勢、加強互聯互通、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強化資産和風險管理以及不斷提升金融科技競争力等措施,全面提升香港金融服務的競争力。

  特别是在加強互聯互通上,《報告》明确,全速落實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早前宣布支持的一系列互聯互通安排,包括今年内提交條例草案,寬免雙币股票市場莊家交易的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優化人民币股票交易機制,并盡快完成兩地利率互換市場互聯互通“北向通”的準備工作。同時研究優化債券通“南向通”,促進更多元化的點心債發行和交易,并繼續與内地商讨更多互聯互通擴容方案。此外,争取短期内在南沙、前海等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爲持有香港保單的大灣區居民提供支援,也爲大灣區保險市場互聯互通踏出重要一步。

  同時,爲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報告》要求推動香港成爲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綠色企業的首選融資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并支持港交所繼續推進與廣州金融機構等在碳市場發展的合作。

  在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方面,《報告》提出了4項具體措施。其中,特别提出以下措施:

  ◆ 擴展“創科實習計劃”——爲香港指定大學在大灣區設立的分校和海外修讀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相關課程的大學生提供香港創科實習機會

  ◆ 開放數據——與内地探讨内地數據向港流通的安排,共同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協同發展

  ◆ 積極吸引海内外創科企業進駐港深創科園,成爲構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在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方面《報告》要求香港演藝學院重點研究爲本地以至大灣區培育所需文化藝術人才,以及在“北部都會區”設立新校舍和增加非本地生比例。同時,政府會推動與内地的文藝交流合作,包括在2024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 以及每年舉辦的“香港周”、“中國戲曲節”等。

  在國際貿易中心方面,《報告》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其中在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方面,《報告》強調要把握内地機遇,包括香港駐粵經貿辦将設立專責推廣中心,支持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發展。香港貿發局也會增設“GoGBA港商服務站”,落地至大灣區九個内地城市,并會在不同省市舉辦商務考察及培訓等。

  在國際航運中心方面,《報告》提出,政府會提升陸路口岸的基礎建設,包括在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下,完善陸路口岸和清關安排,以及在規劃重建沙頭角口岸及發展“港深西部鐵路”和北環線支線時,研究采用“一地兩檢”及“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安排。同時加強“多式聯運”,結合空運、海運和陸路運輸服務,促進香港在大灣區物流鏈的關鍵角色。

  在國際航空樞紐方面,《報告》指出,香港機管局正積極推展多個工程項目,透過“多式聯運”模式加強機場與大灣區城市的連系,例如明年啓用的“海天中轉大樓”将爲大灣區旅客提供直接轉機設施,減省入境手續。

  在亞太區國際法律及争議解決服務中心方面,《報告》強調加強與大灣區的互動,包括律政司會成立專責小組,聚焦加強大灣區與香港司法協助,促進兩地法律實務接軌,以及在明年内設立專爲大灣區提供争議解決服務的在線調解平台,便利兩地民商互動等具體措施。

  此外,《報告》還對建設區域知識産權貿易中心提出了強化知識産權保障、提升人力資源和對外推廣三項措施。

  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

  《報告》指出,“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也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本屆政府會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區内已開展多項大型發展項目,香港特區政府會在不同環節提量、提速、提效、提質,将大型項目“生地”變“熟地”由過去需時十多年大幅壓縮一半時間。

  爲強化建設“北部都會區”的“治理體系”,《報告》提出,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緊密對接,讓“北部都會區”發揮超越地理界線的限制,與廣東省、深圳市和大灣區産生協同效應。

  據悉,建成後的“北部都會區”,将以“國際創科新城”爲主題,集優質生活、新興經濟和文化休閑于一體,以創新城市設計推動職住平衡和綠色生活,發展和保育并存。香港特區政府會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邊境優勢,促進口岸地區的綜合發展。西邊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區爲重心,借着毗鄰前海的地利,成爲核心商業區,輻射深圳以至大灣區;中部以新田科技城爲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産業集中地,産生協同效應,并成爲多元創新試點。新界北新市鎮的現代産業發展,也可與深圳互相配合;而東邊則坐擁豐富自然和旅遊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

  此外,《報告》顯示,未來數年,政府在基本工程開支每年超過1000億元。香港發展局将成立跨部門督導委員會,專責統籌“組裝合成”等高效建築的發展及精簡相關的審批,爲業界拆牆松綁。委員會明年會制訂加強組件供應鏈的措施,包括爲業界在“北部都會區”提供生産和儲存用地,促進與大灣區的協作,加快房屋供應之餘,也加強香港建造業在區内采用“組裝合成”的領導地位。

  促進香港與内地醫療合作

  《報告》提出,構建健康活力香港。其中,中醫藥産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爲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香港特區政府會強化醫務衛生局中醫藥處的職能,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加強中醫藥發展及政策統籌工作,包括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落實200000個新增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常規化中西醫協作治療服務,并逐步擴展至更多醫院和病種,包括積極探讨推展至癌症治療;優化“中醫藥發展基金”的運作;推動中醫師和中藥專業人員的專業發展;以及深化香港與内地和大灣區中醫藥協作等。

  另外,爲促進香港與内地醫療合作,《報告》表示會參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及其他合适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注冊證明,讓已在内地及相關地區注冊的藥物,在符合安全、效能及質素标準等方面的嚴謹要求後獲批在香港注冊及銷售,令藥品供應更多元。香港特區政府也會與内地就“港澳藥械通”保持聯系,讓更多香港注冊藥物和醫療儀器在大灣區使用。此外,香港特區政府會積極研究容許在大灣區内地城市生活的港人,使用長者醫療券繳付内地醫療保險費。

  此外,《報告》還就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建設宜居香港以及青年發展等方面制定相應措施,提出包括建設“港深西部鐵路”、在香港興建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以及恒常化“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等具體措施。

  指定項目指标

  《報告》最後部分是指定項目指标,其中涉及大灣區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經濟方面

  ◆ 吸引企業及人才

  于2022年内,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逗留期限,并以試行形式擴展安排至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畢業生(教育局/保安局)

  ◆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于 2024 年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 國際貿易中心

  通過以下措施在 2023 年推廣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 

  1.進行各式推廣活動及交流環節,出席者不少于8000人; 

  2.與不少于1000位企業家和公司代表進行接洽;及 

  3.于2024年就以上項目指針增加10%。(政制及内地事務局)

  ◆ 國際航空樞紐

  于2023年上半年推出“大灣區青年航空業實習計劃”,并于計劃首年提供約300個名額。(運輸及物流局)

  ◆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争議解決服務中心

  于2022年底前成立專責小組,加強大灣區與香港區際司法協助及法律實務對接,以及在2023年底前設立專爲大灣區争議解決的在線調解平台。(律政司)

  2、勞工事務方面

  于2023年上半年推出恒常化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在大灣區内地城市發展事業。

  3、青年發展方面

  ◆ 推出社會業界實習計劃,于2023年爲紀律部隊青少年制服團隊提供約 200個不同行業(包括在大灣區)的實習機會。(保安局)

  ◆ 不少于70%的受訪參加者認同他們參加“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後對創業的認識有所增加。(民政及青年事務局)

  内容摘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

 

來源: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