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共建“一帶一路”七年成績斐然,為不確定性日增的世界經濟持續注入強勁動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能夠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拓展我國發展戰略迴旋空間、帶動世界經濟復蘇。兩者一脈相承,擁有共同的精神內核、發展理念、戰略指向。

循環暢通是兩者共同的精神內核。建設“一帶一路”對內要帶動商品和要素市場流通,對外要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通國內外商品、要素市場,優化配置沿線國家資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商品生產、分配、消費、流通全過程的循環通暢,也涉及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循環暢通。兩者都強調用循環實現暢通、用暢通創造價值。

 

來源:新華日報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

共建共享是兩者共同的發展理念。“‘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繁榮。“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是閉關鎖國,而是以中國自身發展帶動世界各國深層次互動,進而引領全球經濟振興。兩者都強調國際合作、共建共享。

“主場全球化”是兩者共同的戰略指向。此次疫情意味着全球化模式的加速轉變,“客場全球化”迎來尾聲,“主場全球化”即將到來。“一帶一路”已成為各方積極對接的發展平台,為“主場全球化”推進提供有力抓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更將帶動“主場全球化”快速發展。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離不開“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只有高質量實現“五通”,才能切實建成循環暢通的新發展格局。但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的國際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新形勢。一方面,部分發達國家和個別區域強國制衡掣肘“一帶一路”動作頻繁,導致投資不確定性增加;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共建“一帶一路”影響深重,不僅導致各國經濟政策從“經濟效率”主導轉向“經濟安全”主導,更加劇“五通”推進難度。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地區應圍繞“一體化”“高質量”,着力打造“高端要素富集地、科創成果集散地、‘鏈主’企業集聚地、市場聯通主陣地、制度型開放新高地”,勇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

打造高端要素富集地。充分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作用,規範開展金融創新,強化全球性多層次資本配置能力,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勁資本支撐。率先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團隊,打造國際人才流動樞紐。依託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引領“數字絲綢之路”建設。

打造科創成果集散地。打造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國際技術專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平台樞紐,輻射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先進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載體提升發展行動,搭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網絡,構建以長三角為主要節點的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打造“鏈主”企業集聚地。發揮長三角在數字經濟、高端製造等領域比較優勢,鼓勵領導型企業、平台型企業從產業鏈“嵌入者”轉變為產業鏈“鏈主”。推動本土企業“走出去”,基於產業鏈在“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整合資源,實現補鏈、擴鏈、強鏈,提升本土企業在全球產業鏈地位,打造全球新一代產業鏈建構者與價值鏈主導者。

打造市場聯通主陣地。探索“互聯網+口岸”新服務,加快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和物流樞紐。以市場化方式推進世界電子貿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打造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對接國家頂層設計,從戰略角度統籌規劃“一帶一路”境外產業園區空間布局,從沿線國家“逐點突破”轉向經濟走廊“重點統籌”。

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長三角地區應更好地發揮各地自貿區作用,在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領域謀划先手棋,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選擇優勢領域率先實現突破,形成區域發展制度優勢,更好地參与國際合作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