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產生多重影響,共建“一帶一路”也面臨一些困難,但中國與各國攜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不減、決心未變。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目前“一帶一路”融資供給和需求之間還存在不匹配的現象,需要通過優化金融供給、創新金融服務、深化金融合作等多種方式加以解決。開發性金融具有獨特優勢,充分發揮其在資金融通中的作用,有利於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着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

“一帶一路”國際融資特點及面臨的問題

“一帶一路”國際融資涵蓋基礎設施、貿易、能源、產能合作、民生等多個領域,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是最主要的領域。從需求來看,“一帶一路”融資有以下特點:一是融資規模巨大。僅基礎設施領域就需要規模龐大的融資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估算,2015年至203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融資需求為2.9萬億美元。二是對中長期、低成本資金需求較高。“一帶一路”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期限普遍較長,資金回收期更長,部分項目經濟效益不明顯,因此,需要大額、中長期和低成本的資金支持。2018年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針對50家中國公司開展的調查問卷顯示,在尋求海外融資的動機上,大多數企業都選擇了“較低利率”。三是多元化資金需求日益增長。貸款仍然是“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最主要的資金需求,但對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多種資金的需求也日益強烈。

從當前的資金供給來看,首先,供給渠道不多。“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供給主要來自於官方發展援助、商業性金融機構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缺少其它渠道。其次,供給規模不足。官方發展援助資金有限,並非都用於“一帶一路”項目;商業性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第三,供給方式較為單一。目前“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較為依賴開發性銀行和政策性銀行貸款,缺少商業性貸款的配合。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在“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中規模較小。

開發性金融在“一帶一路”國際融資中具有獨特優勢

開發性金融是以主權信用或多邊信用為依託,以實現某個國家、區域乃至全球公共政策或戰略性目標為宗旨,利用市場機制配置金融資源、彌補市場失靈的一種金融形式。開發性金融在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獨特優勢。

一是堅持保本微利,能夠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開發性金融機構依託政府信用,能夠通過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籌集大額、中長期、低成本的資金。同時,開發性金融機構服務政府政策和公共目標,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不追求盈利最大化,因此能夠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比如,亞投行可提供10年至30年期限、寬限期2年至7年的浮動利率硬貸款,和期限40年、寬限期10年、零利息僅收1%管理費的軟貸款(優惠貸款)。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資金特點,高度契合了前期開發投入大、收益較低、不確定性較高的“一帶一路”中長期基礎設施項目和其他具有公共性、公益性或地區外溢性的開發項目。

二是培育建設市場,放大信用效率,引導社會資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很多是發展中國家,信用環境不完善,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低,很難滿足商業金融機構的融資標準和要求。開發性金融可以利用開發性方法為項目搭建信用結構,培育和建設市場,率先提供融資確保項目高效開展,同時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相關信用,使其滿足商業金融機構的融資標準和要求,引導商業資金和社會資金後續進入,從而放大信用效率,為經濟發展戰略提供更高效、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是通過提供規劃諮詢等融智服務,推動項目所在國自主發展能力建設。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能力建設對項目所在國至關重要,對於完善資金融通軟環境、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具有重要意義。開發性金融機構注重推動項目所在國的能力建設,通過開展培訓、舉辦政策研討會、專家技術援助、提供規劃諮詢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強知識分享和經驗交流,增強項目所在國的自主發展能力。比如,世界銀行強調為客戶國家提供資金、知識和技術的綜合服務,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通過開展規劃合作分享發展經驗,對接合作各方的經濟發展戰略,系統性提供發展意見和建議。

四是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維護經濟穩定,防止項目建設被迫中斷。開發性金融機構主要從事中長期業務,開展的項目融資活動跨越經濟周期,不追求短期盈利,而是在長期實現保本微利,其融資行為天然具有逆周期的特徵。在過去的幾輪經濟周期性波動中,開發性金融機構都有效發揮了逆周期調節作用。例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一年,商業金融和私人資本投資急劇減少,而世界銀行等多邊開發性銀行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貸款承諾逆勢增長72%,發揮了逆周期調節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融資活動可以平抑一國或區域經濟波動,也可以防止經濟下行時商業融資活動減少而導致的項目建設中斷風險。

在看到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開發性金融在資金融通中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各國對開發性金融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項目風險防控壓力較大,風險分擔機制缺失,各類金融機構之間協調不足、未形成合力,疫情在全球蔓延對“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帶來不利影響等。

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的建議

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台,關係到我國乃至世界發展全局。為在新形勢下更好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需要有效調動政府、企業、多邊組織和專業機構等多方力量共同發力,最大限度發揮開發性金融的獨特優勢。

一是加強政府間合作,促進投融資環境建設。良好的投融資環境有助於提高投融資效率,節約各方面成本,實現多方共贏。應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強化政府間政策協調,建設透明、友好、非歧視和可預見的投融資環境。加強政策對話和經驗分享,與共建國家構建經貿、金融、法律協調合作機制。提高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運作效率,推動信息共享、項目前期準備和能力建設,有效促進基礎設施國際融資合作。共同穩步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二是加快標準化建設,建立各國認可、行之有效的國際融資規則。積極推動與共建國家的金融標準化戰略對接,建設相互兼容的區域金融標準體系,形成“一帶一路”國際融資合作的“通用語言”,提高投融資效率。遵循金融發展規律,充分借鑒現有國際規則標準,制定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特點的金融標準清單。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國際融資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從動態發展角度對金融服務成效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強化風險防控,健全金融安全保障機制。建立區域金融安全保障合作框架,加強監管合作,促進各國監管機構形成在跨境機構處置和危機管理、反洗錢、宏觀審慎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機制,規範信息披露要求,共同維護區域金融市場信心和金融體系穩定。推動建立匯率協調機制,降低貨幣政策溢出效應,平抑匯率市場極端波動,避免實施競爭性匯率政策,減少區域性貿易摩擦。整合政府、金融機構、企業、智庫等多方資源,共同探索建立“一帶一路”國際融資的風險防控網絡,構建風險識別、風險評價及風險處置體系。強化技術創新,加快區域徵信體系建設。

四是加強統籌協調,發揮開發性、政策性、商業性金融合力。建立開發性、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溝通協調機制,對重大項目或對外援助項目,可以由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金融支持,對預期經濟效益良好的商業性項目,主要由商業性金融機構承擔。做好“一帶一路”項目庫管理,為各類金融機構與企業合作對接提供便利。同時,加強對各類金融機構參与重大項目運作的綜合性指導。

五是創新產品服務,提高開發性金融服務能力。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機構在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等方面擁有的專業經驗,結合“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發展階段、方向和重點,提供專業性更強的規劃服務產品,持續為凝聚國際共識、促進戰略對接、謀划重大項目、實現早期收穫創造有利條件。以財務顧問、融資顧問等融智類產品推動重大項目進程,創新項目融資交易結構和風險分擔機制。依託國際金融中心發達資本市場,為各方發行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債券、股票等提供金融服務。聯合社會資本,特別是保險和養老金等長期資本,針對不同國家或不同類型項目,設立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股權形式參与項目建設運營。(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項“‘一帶一路’建設國際融資問題研究”(18VDL01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為國家開發銀行課題組  李小濤 邱喚勇 孫立新等)

 

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一帶一路總商會綜合